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 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 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1.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人体早期的症状和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症状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肌肉酸痛,也有少数病人会表现为胃肠道的反应,比如腹痛和腹泻。
2.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发烧的症状,发烧度数在37.3度以上。另外还会出现呼吸道相关症状,包括咳嗽、咽痛等。
3.随着症状的加重,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甚至会出现呼吸窘迫等严重症状。进行影像学的检查会发现肺部有磨玻璃样的肺间质改变。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和肾功能衰竭等。
1.标本种类: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
(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血液标本:尽量釆集发病后7天内的急性期抗凝血。
(4)血清标本:尽量釆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釆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釆集。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从血清抗体水平对病例的感染状况进行确认。血清标本不进行核酸检测。
(5)眼结膜标本: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病例需采集眼结膜拭子标本。
(6)便标本:出现腹泻症状的患者需采集便标本。
2.检测项目
(1)血常规、血沉和D-二聚体。
(2)生化检查:肝功能酶学(ALT、AST、GGT、ALP、TBA、CHE、ADA、LPS、CHE); 心肌酶(CK、CK-MB、LDH、HBDH、hsCRP、HCY、NT-proBNP、Mb、cTnI/cTnT);肾功能(CRE、Urea、UA、β2-MG、NAG/NAGL) 。
(3)免疫学检查:心功能检查(BNP/NT-proBNP、Mb、cTnI/cTnT)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必要时作传染病学抗原抗体测定。
(4)核酸检测: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 粪便等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疫苗可以预防,主要通过减少接触或暴露的机会,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即可降低感染概率。
1、减少外出,避免去往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
2、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到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须佩戴口罩;
3、保持手卫生。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4、 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
5、 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6、 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7、 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有些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可能前期病症较轻,但后期突然加重,这与病人感染和导致“炎症风暴”有关。所谓“炎症风暴”,专业术语叫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SIRS。假设病毒最开始从呼吸道进入人体,进入后可能会先在咽部等地方停留,此时身体就会有炎症细胞(比如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等)聚集在这一局部。这些炎症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以局限或者清除这些病毒。 但细胞因子分泌后,身体又会对细胞因子产生反应,如果此时身体的反应太过严重,就会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可以说,病人的感染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细胞,大量的免疫细胞攻击病毒,并杀死病毒所在细胞,造成细胞大量死亡,引起机体的损害。通常,正常的免疫是保护,但过度的免疫就是损伤。总而言之,人体的炎症因子,就是把“双刃剑”,不仅可以杀掉病毒,也会给自身造成损害。
当炎症风暴发生后,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会突然加重,不仅导致肺部的损害,还会引起肾脏、肝脏、心肌等器官的损害。此时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调集细胞因子,可能会产生剧烈反应,最终导致ARDS,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炎症风暴”出现的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如果收治的病人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在 “炎症风暴”的作用下,就会引起多器官衰竭从而导致死亡。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020-2-3.
(彭益编辑)